- 六行观 → 六行觀
- ﹝出禪波羅蜜次第法門﹞ 謂厭下苦麤障, 欣上勝妙利, 各有因果, 依此六法修行, 是名六行觀。 〔一、 厭苦觀〕, 謂思惟身中所起心數, 緣於貪欲, 不能出離, 是為因苦。 復思欲界報身, 饑渴寒熱, 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, 是為果苦。 苦因、 苦果, 皆須厭惡也。 (心數者, 受、 想、 行也。 ) 〔二、 厭麤觀〕, 謂思惟欲界五塵, 能起眾惡, 是為因麤, 復思此身為三十六物屎尿臭穢之所成就, 是為果麤。 麤因、 麤果, 皆須厭惡也。 (五塵者, 色塵、 聲塵、 香塵、 味塵、 觸塵也。 三十六物者, 外相十二, 謂髮、 毛、 爪、 齒、 眵、 淚、 涎、 唾、 屎、 尿、 垢、 汗也。 身器十二, 謂皮、 膚、 血、 肉、 筋、 脈、 骨、 髓、 肪、 膏、 腦、 膜也。 內含十二, 謂肝、 膽、 腸、 胃、 脾、 腎、 心、 肺、 生藏、 熟藏、 赤痰、 白痰也。 ) 〔三、 厭障觀〕, 謂思惟煩惱障覆真性, 不能顯發, 是為因障。 復思此身質礙, 不得自在, 是為果障。 因障、 果障、 皆須厭惡也。 〔四、 忻勝觀〕, 謂既厭欲界下劣貪欲之苦, 即忻初禪上勝禪定之樂, 是為因勝。 復厭欲界饑渴等苦, 即忻初禪禪味之樂, 是為果勝。 得樂勝苦, 皆須忻喜也。 〔五、 忻妙觀〕, 謂既厭欲界貪欲五塵之樂, 心亂馳動為麤, 即忻初禪禪定之樂, 心定不動, 是為因妙。 復厭欲界臭穢之身為麤, 即忻受得初禪之身, 如鏡中像, 雖有形色, 無有質礙, 是為果妙。 得妙勝麤, 皆須忻喜也。 〔六、 忻出觀〕, 謂既厭欲界煩惱蓋障, 即忻初禪心得出離, 是為因出。 復厭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, 即忻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, 是為果出。 得出勝障, 皆須忻喜也。 (五通者, 天眼通、 天耳通、 他心通、 宿命通、 神足通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